苏联解体的历史告诉我们家里有老鼠就把老鼠赶走而不是拆房子

发布日期:2025-03-26 05:34:13 来源:防水卷材
产品概述

  1985年,戈尔巴乔夫继位,苏联处于内外交困的局面。经济危机愈发严重,人民生活水平持续下降,财政赤字悬而未决,国家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在这种背景下,戈尔巴乔夫深知不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苏联将无可挽回的局面。

  戈尔巴乔夫的选择是谢瓦尔德纳泽,谢瓦尔德纳泽虽然在地方上工作了40年,但对外事的非间接接触极少,基本上没有出过国,而最令人不解的是,他连基本的英语都不懂。这对一个外交部长来说,简直是一个很难来想象的短板。

  对于谢瓦尔德纳泽来说,这一任命既是意外也是责任。他明白自己在外交方面的短板,但也明白,这一职务不单单是一个职位那么简单,而是与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息息相关。于是,他没有抗拒,反而接受了这一挑战。

  谢瓦尔德纳泽在上任后的表现,虽不能说完全出色,但也算是为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增添了不少色彩。与西方国家接触时,他展现了异常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尤其是在冷战的最后阶段,他极力推动苏联与西方的接触与合作。

  这种外交上的“滑头”表现,也引来了国内的强烈反感。推倒柏林墙、促成东西德统一,让苏联失去了在东欧的影响力;撤军阿富汗,使得苏联在中亚的战略布局遭到削弱;在海湾战争中,面对美国主导的军事行动,苏联按兵不动,虽然苏联与伊拉克曾有深厚的关系,但谢瓦尔德纳泽选择了不支持伊拉克,令苏联在国际舞台上显得异常被动。每一项决策,都直接影响了苏联的国际地位和国内民众的感受。

  1989年,柏林墙倒塌的余震尚未平息,美国总统老布什就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提出了一个新的对外政策。这个被称为"和平演变"的政策表面上倡导和平,实则暗藏玄机。

  老布什在向幕僚们阐述这一政策时说:"我们要改变策略,不能再用冷战时期的对抗方式。和平是最好的武器,我们要让苏联在不知不觉中失去抵抗力。"

  美国中情局在苏联境内秘密培养了大量"民主斗士"。这些人中有大学教授、媒体人士、文化工作者,他们以各种身份活动,在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散布西方思想。

  他们不搞暴力对抗,而是通过学术讨论、文化沙龙、媒体评论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苏联民众的思想认知。

  一位曾参与这项工作的美国情报人员后来回忆说:"我们的工作就像在播种。我们不需要立刻看到成果,但要让这些思想的种子在适当的时候发芽。"

  这些"种子"最重要的包含个人主义、自由民主、市场经济等西方价值观念。他们特别强调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如何压制个人发展,暗示只有走向西方式民主才可以获得真正的自由。

  这种文化渗透很快在苏联社会产生了效果,慢慢的变多的苏联民众,尤其是年轻一代,开始质疑现有体制。他们不满意配给制度下的物资短缺,向往西方社会的物质丰富。一些知识分子更是公开抨击苏联的政治体制,认为它阻碍了社会进步。

  在这种氛围下,美国看中了时任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主席的叶利钦。叶利钦虽然出身苏共,但他对现行体制持批评态度,这正合美国心意。

  1989年夏天,叶利钦访美期间,美国政府给了他一个诱人的承诺:只要他能推动苏联的"民主改革",美国就会提供大量经济援助。

  这个承诺让叶利钦看到了政治机会。他开始在各种场合鼓吹改革,主张打破苏联的中央集权体制。美国政府则暗中支持他,通过种种渠道为他树立"改革派领袖"的形象。一位美国外交官后来透露:"我们大家都知道叶利钦不是完美的人选,但他是可通过的工具。"

  与此同时,美国还在苏联各加盟共和国中培植亲美势力,鼓励他们寻求独立。他们向这一些地方的政治精英描绘了一幅诱人的前景:只要脱离苏联,就能得到西方的援助,过上富裕的生活。这种承诺对经济困难的加盟共和国来说极具吸引力。

  改革深入,苏联不仅没有因改革而恢复生气,反而日益衰退。谢瓦尔德纳泽的外交政策被许多人视为背离了国家利益,尤其是在面对西方压力时的过度妥协,进一步激化了民众的不满。

  最终,随着苏联的解体临近,谢瓦尔德纳泽也意识到,自己作为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核心人物,早已背负了无数的批评与压力,他决定回到格鲁吉亚。

  1991年8月18日,正在克里米亚半岛福罗斯别墅度假的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突然迎来了一群不速之客。以苏共中央书记舍宁为首的代表团神色严峻,他们带来的消息令戈尔巴乔夫陷入了两难境地:要么取消即将签署的《新联盟条约》并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要么将总统权力移交给副总统亚纳耶夫。

  戈尔巴乔夫断然拒绝了这个要求。随后发生的事情,仿佛一场精心编排的政治剧本:他被软禁在别墅中,所有通讯设备被切断,而莫斯科方面则宣布他因"健康原因"无法履行总统职责。一个由八人组成的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随即成立,成员几乎网罗了苏联各部门的最高层官员。

  这场看似完美的政治行动很快遭遇了意想不到的阻力,在莫斯科,时任俄罗斯联邦总统的叶利钦迅速做出一定的反应。他没有躲在克里姆林宫里等待形势明朗,而是采取了一个出人意料的行动:登上了一辆装甲车。

  叶利钦站在第110号坦克上,向聚集在俄罗斯联邦议会大厦外的群众发表演说。他的声音洪亮而坚定,称这是一场非法的军事政变,号召全体公民进行和平抵抗。

  随后的几天里,莫斯科街头数万名市民自发聚集在联邦议会大厦周围,用血肉之躯筑起人墙,阻止军队进入。军队虽然进驻了城市,但士兵们的行动却显得犹豫不决。有些坦克车甚至在等红绿灯,这种奇特的场面让人难以相信这是一场真正的军事政变。

  在这个关键时刻,叶利钦立即与美国总统老布什取得联系,通报了当前局势和自己的应对计划。老布什随即表态支持叶利钦的立场,这给了叶利钦极大的信心和底气。

  20日晚间,形势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折。在白宫附近发生的冲突中,三名者不幸丧生。这一悲剧性事件成为了转折点:为避免造成更大的,紧急状态委员会开始动摇了。第二天凌晨,部署在联邦议会大厦前的军队开始撤离。

  叶利钦等人确实看到了苏联的社会问题,并感到这样一些问题极为棘手。然而,西方国家的恶意介入彻底混淆了他们的视线,让他们做出了错误的选择。其实,面对房子里的老鼠,最理智的做法是清理垃圾,创造一个清洁的环境,并用强大的手段把老鼠赶走,绝不应选择拆掉房子。正如当时的苏联人民未能认识到这一点,他们选择了最糟糕的办法——直接拆掉了自己的“房子”。

  1991年8月23日上午,叶利钦的盛情邀请下,戈尔巴乔夫参加了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的非常会议。在这场会议上,叶利钦突然宣布了“禁止苏联的一切活动”的决定,实际上,这场会议的召开,显然是专门针对戈尔巴乔夫的。

  在叶利钦的“威逼”之下,戈尔巴乔夫在第二天辞去了苏联中央的职务,并宣布解散苏联中央。紧接着,叶利钦立刻指派人员查封了党中央的办公大楼和所有财产,完全掌控了局势的主动权。苏联中央的解散,苏联解体的步伐也加快了。

  尽管如此,戈尔巴乔夫依然不愿看到苏联彻底解体,尝试通过起草《经济共同体条约》来维持各加盟共和国间的松散联盟体制。他希望能通过这一方式,挽救苏联的部分核心利益。

  叶利钦并不认同这个提案,尽管他在《经济共同体条约》上签了字,但他背地里却联合了白俄罗斯总统舒什科维奇和乌克兰总统克拉夫丘克,签署了《别洛韦日协议》,宣布苏联彻底停止存在,这一协议标志着苏联的最后一块拼图被拆除。

  1991年12月25日,在西方的圣诞节之夜,戈尔巴乔夫无力回天,向外界宣读了辞职报告。第二天,1991年12月26日苏联正式解体。